MBTI火爆全球后 大家开始给动画角色做测试了?

作者 / 小阮说
编辑 / 思考姬
排版 / Lizzie

我是E人!

我是I人。

我是INFP……

——如果现在还不知道“最新最热”的、由E、I、S、N、T、F、J、P这八个字母组成的四位暗号,怕是在上网冲浪和线下社交都会一脸茫然。

这由四个维度、八个字母组合成的十六种人格类型,来自于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英语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

如今,关于MBTI的一切似乎一举成为了冲浪必备的时尚单品,人格类型悄无声息间打败了血型、星座,成为了赛博时代最流行的电子身份证,也成为了交友、恋爱乃至职场的重要参考。

标签化但一目了然地解释这八个字母的话:E是外向、I是内向,S是感觉、N是知觉,T是思考、F是感受,J是计划、P是变化。

这四对、八个字母组成了共十六种人格类型。

来自16personalities网站的十六人格和他们的小人形象,已经成了以十六人格为题材的二次创作的主要形象依据

MBTI并不是新鲜的理论,这款来自美国母女布里格斯与迈尔斯的人格评估模型,本是一款内省的自我报告,而现在,它不仅成为了网络上炙手可热的各种新潮性格测试的理论来源,也早已有人将这一套体系用于分析虚拟角色、作品,在一些创作者笔下,MBTI的各人格变成了鲜活的角色,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创作——比如INFP是感情丰富的脆弱小蝴蝶,ENTP是“眉毛骨折”的乐子人辩论家等等,可谓是万物皆可MBTI。

而关于虚拟角色的民间讨论与官方活动也都跟上了这一热点,与MBTI相关的话题和活动都有着不低的讨论度。

DC官方在蝙蝠侠日策划的活动,在官方账号输入人格类型获得相应人格的角色壁纸,例如INTJ对应蝙蝠侠

《航海王:红发歌姬》在日本热映时,日本网友制作的航海王人物MBTI表(来源X:@ririka_rrk)

贴吧、知乎、微博,以及国外网站Personality Database*(下称PDB)都是对虚拟角色进行以MBTI为基础的人格类型分析的重要根据地,大家关于虚拟角色的人格的讨论也是如火如荼。
*The Personality Database是一个网站,它提供了有关虚构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分析的数据库。该网站允许用户浏览和搜索各种虚构角色,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领域的角色。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详细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基于该角色在故事中的行为、情感和互动。

在PDB上被用户票选出的INTJ的角色们

01 虚拟角色怎么也有MBTI?

想要知道自己的人格类型,我们可以去做量表得出结果。

但已知纸片人是没有办法参与测试的,那么他们的MBTI,是谁来决定的呢?

其实大部分角色的MBTI都是靠观众们的慧眼观察辨认的——这成立的前提是,MBTI的分析可以与荣格的八维认知功能理论相结合,从外界观察推断。

荣格认知功能介绍表(来源:知乎)

荣格在《心理类型》中将心理类型分为4种机能,分别为感觉功能(S)、直觉功能(N),这一对功能为知觉功能;而思维功能(T)与情感功能(F)则是判断功能。四大机能又可以根据力比多(libido)的倾向性分为 2 种开放程度偏好。偏好程度为内倾(I)和外倾(E),并且根据荣格的理论,每个人身上均有内倾和外倾的一面,只是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这一理论的八个维度是MBTI的基础,而布里格斯母女又独创了P与J这两个维度。

八维和MBTI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笔者不再过多论述,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深入探索,但在阅读下文前我们需要知道,大家靠八维功能分析MBTI成立的重要前提是——荣格的八维认知功能的排序,是和MBTI人格类型紧密相关的。比如INFP人格的各项功能排序为Fi、Ne、Si、Te、Fe、Ni、Se、Ti。

看到这是不是有些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了?

我们就拿INFP的前几项功能来简单分析一下。

比如,INFP的第一功能Fi(内倾情感)功能,就是注重对自身价值与情感的判断,注重保持内在的和谐,第二功能Ne(外倾直觉)让INFP有着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处在第三功能的Si(内倾感觉),第四功能的Te(外倾思考)则较为劣势,这意味着INFP在的不太稳定不擅长循规蹈矩,同时规划执行能力较弱,可能有容易逃避工作等特征(这也让INFP人格似乎成为了求职中的大忌)

广为流传的INFP MEME

二次元界的知名INFP——碇真嗣

然而,大家对MBTI与八功能的理解和观察的角度都不同,结论也自然各有千秋,这导致针对虚拟角色的MBTI分析上,就会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但解释权归观众自身的奇妙现象。

以PDB为例,在PDB上,注册用户可以提交自己关于该角色人格类型的观点,参与讨论*。

*MBTI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同样可以选择虚拟角色的九型人格等进行投票讨论,但关于MBTI的讨论确实是PBD上最火热的。

而PDB也并不会下笃定的结论,只是提供一个人格爱好者们能够交流各类观点的平台。

比如上文提到了知名INFP碇真嗣——但大家都是怎么判断碇真嗣是INFP的呢?

其实在PDB上,也有许多人认为真嗣应当是ISFJ,而最后还是INFP的选票压倒性地多于了其他选项。

上面这位网友说,如果你只在乎字母,你可能会认为真嗣是ISFJ,而从认知功能分析,真嗣绝对是INFP。

另一位网友同样认为真嗣不应该是ISFJ而应当是INFP,因为ISFJ的Fe处于第二功能,而在《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Air》中的剧情则体现真嗣非常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感受,不向外界敞开心扉,并且抱怨自己被他人误解,而其他角色说这和他从来不去理解别人是一样的道理——这说明真嗣的Fi功能爆棚,与此同时他又非常缺乏Fe,甚至连不健康的Fe功能都没有。

我们可以看出,分析角色MBTI的方法,除了贴合人格类型的刻板印象这种较为粗暴的做法之外,较为科学谨慎的方式通常是:

1.从作品的文本中寻找角色相关的剧情,解读角色的行为

2.认为这项行为是使用了某种八维功能的体现

3.对角色使用这些功能的情况进行排序,再与MBTI对应,得出该角色相应的人格。

从文本角度出发的分析难免有主观的色彩,加上MBTI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权威,关于角色MBTI的争执也就从来没有停歇过。比如上文提到的碇真嗣人格的INFP与ISFJ之争。

另一个笔者印象深刻的例子是网友们对《进击的巨人》中的利威尔是ISTP还是INTJ争执不休。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INTJ是仿佛是高超智慧和超凡能力的代名词,但这类性格的人由于过于理性,常常显得不近人情,会让人觉得傲慢,有着阴沉的性格和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按这种印象对号入座的话,总是摆出一副看不起所有人的架子的利威尔是INTJ……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关于INTJ表情管理的MEME,与利威尔的常见表情……

但是MBTI的分析可不能仅靠刻板印象,还得有请八维功能出场。

按照理论,INTJ的前四项功能分别为:Ni、Te、Fi、Se,而ISTP的前四项功能为Ti、Se、Ni、Fe。

认为利威尔不应该是INTJ而是ISTP的网友指出,利威尔的Ni(内倾直觉)功能偏弱,但INTJ的第一功能就是Ni,所以应当直接排除他是INTJ的可能性。

Ni功能强势的角色通常有着广阔的视野,比如同作品中的阿尔敏埃尔文团长,就拥有较强的Ni功能,该功能使他们能够谨慎地审时度势。

和他们相比,作品中甚少体现利威尔的谋略和对大局的把握。

在PDB中,阿尔敏被大部分用户认为是INFJ(Ni为第一功能)、而埃尔文为ENTJ(Ni为第二功能)

作为INFJ,同理心极强的阿尔敏能够与他人共情,能够换位思考,又有着精准的判断力,常常能制定出铤而走险却又行之有效的战略,在玛利亚之墙夺还战和奇袭马莱的作战中有着出色的表现

而埃尔文身为ENTJ,以大局为重,非常具有统率力,但同时他也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为了达成目的,不惜牺牲士兵们与自己的生命

但相较于Ni的缺失……利威尔又有极强的Se(外倾感觉)功能——这体现在他爱好红茶,极度洁癖,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极其擅长战斗上。ISTP的Se位于第二功能,但INTJ的Se功能仅排在四位,Se的缺失导致INTJ容易忽略现实世界的细节,这也不符合利威尔的特征。

其实在MBTI之前,指定给虚拟角色的的生日、星座,也常常被观众当成角色的性格密码,但比起八维功能和MBTI理论这种新鲜出炉的“科学”来说,生日与星座这样的“玄学”,就似乎有些小巫见大巫,跟不上时代了。

此外,生日和星座的设定受许多文化、作者个人偏好等影响,反而看不出设定上同一天出生的角色性格有多贴近——例如5月5日是许多日本动画漫画角色的生日,但原因大概率是因为那天是日本的男孩节。

《航海王》的路飞、《全职猎人》的小杰、《家庭教师》的云雀恭弥、《银魂》的土方十四郎的生日都在5月5日,但他们的性格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并且,由以上的讨论能看出,MBTI等人格并不是官方简单指定一下就万事大吉了。作品文本的复杂度决定了关于MBTI讨论的开放程度,为粉丝的解读留了很多空间,也为讨论与质疑留下了余地。

可以说关于虚拟角色的MBTI人格的解释权,在懂MBTI且和熟读原作的粉丝手里,却不在“官方”手里。

02 为什么我们执着于虚拟人物的MBTI?

我们不仅想知道自己的MBTI,还想掌握虚拟人物的MBTI,是不是有些走火入魔?

在笔者看来,大家对虚拟角色的MBTI的执念,无非出于这几类原因:

1.隔着次元壁的共鸣

对号入座找和自己人格类型相同的动画角色,同时能够提高对自己的认知。

在PDB上,经常能够看到有人表示非常理解和自己相同人格类型的角色,有些人甚至会感叹“我的天啊这简直就是我”。

比如另一位INFP——《灵能百分百》中的影山茂夫的讨论区,有许多INFP表示对他的同情心和社恐、爱幻想的特征有深刻的共鸣

有刚接触MBTI的朋友容易对一些“高贵人格”盲信,也或许会认为INFP等人格总是有着敏感的情绪,脆弱又不稳定,但同样为INFP人格的碇真嗣和影山茂夫在故事中表现出来的高光时刻也让大家看到了各种人格的闪光点。

我们总是希望看到和自己相似人格类型的角色。

阅读他们的故事,其实是在试图寻找一面镜子来观看与审视自身。

2.数据库消费中的高效代餐

对虚拟角色进行MBTI的分析,成就了庞大的MBTI数据库。

而这有利于我们上网冲浪时,进行相当高效率的信息筛选。|

东浩纪认为,后现代的情境下,宏大叙事不再统治一切,而被大型非叙事的“数据库”替代。各类人设、世界观,都是“数据库”的一部分,而御宅族们从这种数据库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偏好,达成情感满足。

“我已重复了好几次,如今的御宅族已不再需要清高主义,对大叙事的欲望产生出清高主义,现在这种欲望已轻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有效率便能达到情感满足的萌要素方程序,新的作品相继被消费与淘汰。”

——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

比如对御宅族来说,三无、双马尾等就是很好理解的萌要素。

而现在,MBTI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人们总有一定的偏好——笔者在了解MBTI后,发现自己就总是被NTP型人格的角色吸引,现在遇到INTP和ENTP类型的纸片人,总忍不住多看几眼。

某次笔者总结自己的好感角色,发现都是NTP

而笔者的朋友则总是爱上ISTP型的纸片人,因此大家在发现ISTP时总忍不住介绍给她:“这可能是你下一个墙头”。

不难看出,只要贴上MBTI的标签,就能够在互联网上高效地通过标签筛选出可能符合自己偏好的角色。并且,相同人格类型的角色,关于MBTI的各类meme和解读,甚至是某些人格的情侣、友人的日常,都可以成为大家的“代餐”——在后现代环境下可被共享的叙事片段,快速地满足自己对叙事的情感需求。

3.发掘作品的新的解读方向

使用MBTI这类面向性格的理论分析,无疑是在把虚拟角色当成真实存在的人物,认真体会他们的一举一动,其中有些分析之深,恐怕原作者本人都始料未及。

在对作品投入感情之时,我们迫切地希望作品中的人物能够与现实和自己有某种链接。

他们不仅是虚构的概念,和幻影式的视觉形象,我们享受着故事的美梦,又希望将故事中的人物拉入和自己同一位面的现实之中。

个人感觉MBTI对于我理解角色搞创作的帮助是“有助于区分角色的常态行为逻辑与非常态”。说白了很多时候搞同人其实搞的是角色的“非常态”,比如一个绝大多数行为逻辑、思维方式均非常符合INTJ刻板印象的角色,因为某件事情做了某个非常不符合人格类型的行为,就很容易成为很多CP的“好嗑”点或者创作的入手点。

而MBTI在其中的角色就是帮助同人创作者去区分角色的“常态”与“非常态”,这是我觉得有趣的地方。

比如FF14中的爱梅特赛尔克,通常被认为是严谨刻板的STJ型人格,但他的高光时刻却在于他不按计划来、甚至全面打破了自己光复大计的灵机一动!是什么让他犯下J人大忌、做出头脑一热的行为?是对某人不可控的感情,就是这种时候让角色变得尤其鲜活。

——笔者的同人创作者友人A(INTJ)

03 用MBTI看动画,真的靠谱吗?

相信你在看着上文这些眼花缭乱的字母时,可能会“不明觉厉”,但仍不免要心生疑问,这些分析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真的靠谱吗?

1.不靠谱:

这类分析都建立在MBTI这一理论体系之上,而专业的MBTI施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面谈,但和虚拟角色进行对谈无疑是天方夜谭。

另外,给动画人物赋予MBTI的性格标签,也容易导致大家会认为角色就该符合这一人格的特征,但这可能会导致忽略角色前后的性格变动与人物弧光。

退一步来说,MBTI这一测试本身就面临着众多争议——笔者自己做MBTI测试时都能直观地感受到量表不同、心境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偏差。而关于量表的设计和结果的勘定,对MBTI理解不同的流派也常常各执一词。

比如16 Personalities网站的测试,是他们根据MBTI和大五人格特质,自主研发的性格评估体系——NERIS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模型并没有纳入荣格的概念。但其他的网站的测试却很可能是使用了荣格八维功能的。

说到底,MBTI测试本身的效度、信度就一直在被质疑,与之相关的众多理论运用到虚拟角色上时他们对应的人格要如何检验?这些问题都有待考证,或是无从考证,因此许多人更是直接批评其为伪科学。

并且也有人认为此类测试一律可以归为“巴纳姆效应”,即人们容易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测试结果,即使这些结果是模糊的、普遍的一般性特征。

2.靠谱:

然而,笔者对MBTI的态度仍然是乐观的。

它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对原创、二创创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发掘角色塑造的细节,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在好莱坞资深编剧琳达·西格的编剧参考书——《创造难忘的人物》中的“理解人物心理”一章,就提到了可以通过个性差异创造人物。

该书提到,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相信人的肉体是可以被分为四种元素(体液)的,分别为黑胆汁、血液、黄胆汁、黏液。受四种体液控制会导致不同的个性(可参见盖伦气质说

这种人格理论已经相当久远了,但作者认为,熟悉这些理论有助于作家区分人物,并强化人物间的冲突。

随后,作者也提到了荣格的人格理论,并介绍了荣格理论中的性格类型,并提及了一些角色,比如《星球大战》中的欧比-旺·肯诺比就是直觉型人,作者认为“理解这些类型对创造观点和行动各异的人物是很有用的,你如此便能创造出有力的人物关系。”

她也建议创作者们想想自己的类型,并尝试站在和自己类型相反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MBTI把角色的性格分为了十六个属性,从此人类变成了某种宝可梦,使用MBTI去分析人类使用某个技能或者是出现某种举动的时候,我们就会分辨出其实它其实是属于某种人格属性的,MBTI让它们有了一种更明确的方向和分类,让人意识到原来A行动、B行动、C想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某种功能导致的。

我进行OC(Original Character)创作的时候,使用MBTI可以快速找准这个角色的一个大致方向,比如我最开始想写一个开朗、健谈,很会察言观色的角色,但这个方向太抽象,无法去更具体的找例子或者描写,这时候借助MBTI可以让我比较清晰地找到一些角色定位——比如我提到的“开朗、健谈,很会察言观色”这类印象,更像是ENFJ会有的特征,然而我是ISTP,ISTP和ENFJ虽然字母完全相反,但他们的前四个八维功能是一致的,不过顺序却是相反的,ISTP的前四位功能是Ti、Se、Ni、Fe,ENFJ则是Fe、Ni、Se、Ti。我作为ISTP为了创造ENFJ角色,就得放大自己不太擅长的点,他们看待事物的情况和我可能会处在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我也会尝试用Fe-Ni去试图共感一下,但这种臆测还是没什么实感。

这种时候,我就去看互联网讨论中归纳的ENFJ角色都是怎样刻画的,比如灶门炭治郎,以及很多大哥类的角色都是这个人格,我就会分析他们的相关剧情和角色塑造,然后再进一步去思考我的角色和这些角色有哪些共通点和不同点。另外巧的是我有个ENFJ朋友,所以我有的时候也会问她是怎么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的。虽然在刚开始时,可以根据MBTI来分析角色,但最终还是得在角色做了什么和说了什么上入手塑造其性格。

PDB中一些被认为是ENFJ的角色

我个人角度认为MBTI对创作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对角色性格的归纳有了一个属性排布,坏处就是过度依赖MBTI可能会导致角色创作的刻板化,当然多用功能、少看四字母刻板印象会减轻一些。

——笔者的OC创作者友人B(ISTP)

如此看来,创作与编剧的从业者们对个性类型、人格理论也是十分欢迎的,它可以更好地辅助创作。

不过不仅是对创作者,而是对所有人而言,我们尝试用人格理论分析虚拟人物,其实都是在渴望与虚拟人物的对话,同时探索自己的内在,换位思考,拥有更不同的视角,增强与他人的链接。

接受这一套人格的理论体系,是在强化这个世界和人的本质是可以认知的信念。

并且我们讨论着虚拟角色的人格的同时,也在更好地认识自身。

人格类型理论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角色分析上都是值得参考的,作为一个年轻人的文化圈中流行的理论,和大家“对暗号”的过程也有不少乐趣。

但若将其奉为圭臬,试图用它去度量每一个行为,或者是将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塞进理论的条条框框中,就恐怕会有些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了。

笔者不敢妄言MBTI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究竟如何,但笔者在探索的过程中认为,MBTI作为一种分析、建构虚拟角色的方法,确实有趣且实用。

参考来源

[1]李珊珊.用荣格八维和MBTI人格量表分析减少会计从业人员舞弊的方法[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2]李皓颖,谢欣玥."代餐":高效率的数据库消费与社群交流[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2(6):10.

[3][美]琳达·西格著.高远译.创造难忘的人物[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4

[4]PBD网址:【网页链接】

修改于 2024-01-17 01:20

百家争鸣

深度好文,独到观点,全都在这里~

前往圈子

游民星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