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故渊
科幻作者,科技行业从业者,20年老玩家,热爱怪力乱神与科学建构。
我可以预料到《沙丘》上映之后必然暴死,但是我没想到上映之后《沙丘》会有这么多的差评。
我原本的预期是,《沙丘》会让我这样的牛蛙和科幻迷非常喜欢,但是普遍评价会是“无聊”“看不懂”,就如同之前的《银翼杀手2049》一样。2049除了在科幻界之外的主流影迷圈子里基本没什么热度,而这次《沙丘》不一样:我已经在很多不同的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互相冲突的评论,差评原因林林总总:节奏慢,故事莫名其妙,设定什么鬼(说这话的一般都会把三体请出来说事),都一万年后了还有家族皇帝,基本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动作场面,动作场面还是一帮人拎个西瓜刀斗殴太搞笑了,故事本质上是杰克苏,等等等等。
联想到前段时间在科幻圈内蹦哒了两个晚上然后就再无声息的苹果的《基地》美剧,这两个经典文本的影视化改变恰巧发生在同一时间并且一致受到了批评,或许我们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好莱坞的科幻影视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声明,我很喜欢这部《沙丘》。自从《边境杀手》之后我就是维伦纽瓦粉,到了《银翼杀手2049》之后彻底沦陷——我认为他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说库布里克还是算了),而随着我的观影记录的增长和诺兰最近十年的记录,我对诺兰的评价越来越低。我记得很清楚《银翼杀手2049》让我彻底沦陷的那一刻——就是开场的第一个镜头,狄金斯标志性的航拍,镜头掠过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太阳能反射板。从那一刻起,这个严酷而壮丽的世界就有了形状。
这样的镜头在2049里所在多有,或者说,它恰恰是构成了维伦纽瓦特质的慢节奏,所谓的“气氛渲染”的那些关键性元素。而这种在各种影评里高强度出现的名词“气氛渲染”,在科幻中,我宁愿使用另一个名词来定义:世界构建(worldbuilding)。
没错,维伦纽瓦之所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科幻导演(或许这个“科幻”可以去掉)之一(或许这个“之一”也可以去掉),就在于这点:他是这个世代的科幻导演中极少愿意投入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去做世界构建的。
要让电影中的那个世界感觉真实,需要在看不到人物和剧情的地方投入大量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往往会被其他的导演所忽视,或者有意放弃:这样的典型就是诺兰。纵观他的高概念电影(我对这些电影是否能称之为“科幻”有所怀疑),他会围绕着一个高概念做出大量的剧情上的拓展,但是他绝不肯在这之外的地方浪费任何精力。
以《星际穿越》为例,为什么威胁农作物的病毒会逼得人类去外星殖民呢?主角的女儿算出了某种物理理论的参数,它又与地球发生的农作物危机有什么关系呢?这片子实际上就没有一个世界观,而诺兰也并不在乎这件事情。而维伦纽瓦则会:2049中那些空镜头,那些航拍,那些跟剧情并不相关的废墟和巨大机器,都是在描摹那个2049年的洛杉矶,而不是主角和他的经历。而我为之激动的,恰恰就是这些。这就正如同他的《边境杀手》,汽车在墨西哥的公路上摇摇晃晃而高架桥下吊着的尸体一闪而过,这传达的也是他们执行任务的这个严酷的墨西哥是怎样的世界。
所以《沙丘》的优点,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全部重点,就在于塑造阿拉基斯这个沙漠世界,而故事和人物是在第二位的。这也正是大量的观众所不理解乃至批评的地方。论及沙丘的原著,确实年代久远,而且故事原型已经反复被后来的影视作品借鉴抄袭:王子复仇记,弥赛亚,阿拉伯的劳伦斯,与白人救世主,每一个都是西方最经典的叙事。关于人物和剧情的这一部分,维伦纽瓦做了很精到的改编和缩减,将原著中大量的宫廷政治阴谋部分全部删掉,可以说尽最大努力的增加了动作场面。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很奇怪的,甚至可以说是莫名的忠实原著:保罗来到皇宫外面看到有人在给棕榈树浇水的那段就是这样——如果换一个导演这一段显然不会出现。而实际上这段在我看来就是对世界构建非常精到的诠释:它的目的就是说明阿拉基斯这颗沙漠星球的严酷性。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是他们乘扑翼机去视察香料采集的段落。这又是一个非常忠实原著的段落,而原著之所以描写这段,恰恰就是对阿拉基斯和香料这两个关键元素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维伦纽瓦不但非常忠实地保留了这一段落,还增加了这一段落之前,阿拉基斯日出之时香料采集车出动的一场戏。这场戏简直让我激动得快跳起来了:无线电中传达着当地的温度预报:目前34度,太阳升起之后将会升至60度,各单位做好准备。巨大的香料采集车整备完成,运输机飞来射出钢索准备吊运,巨大的浮力气囊展开;运输车被缓缓吊起,履带行走装置的悬挂在重力下松弛下沉……再考虑到本片的机械设定,厄崔迪的香料采集车就是一个形状极为简单但是细节极为复杂的敦厚的工业设备,就是这样的段落,才凸现出《沙丘》与本世代其他的科幻片的巨大差异。
如果我们去观察好莱坞近10年来的主流特效大片,诸如漫威系列的超级英雄漫改片,你会发现这些电影遵循一套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世界观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整个世界就是超级英雄的一块背景板,电影关注的是角色和角色之间的互动,这个“宇宙”是一出舞台剧——我们看不到灭霸打了响指杀掉全宇宙一半生命会对整个世界造成任何影响;普通人仍然生活在一个庸常的,资本主义的秩序之下。所有的人物互动,情节转折,和笑料,都是编剧根据一套剧作逻辑精心铺排的结果,观众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消费的到底是什么。
《沙丘》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期待。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构建阿拉基斯世界的部分全部删掉,那么它看上去就会像是一个干瘪的老套王子复仇记故事梗概,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而将它放进阿拉基斯这个星球上,这部电影才丰满了起来,拥有了全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实际上是继承了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的传统——那同样是一个异世界,同样是一个白人救世主故事,同样拥有非常精巧的世界构建和机械设定,而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恰恰也是受《沙丘》原著小说影响极深的导演。更强的气氛渲染和更快的叙事节奏,是两个导演凸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差别。
关于这版沙丘实际上还有很多可说的:比方说十年最佳的机械设定;比方说音乐;比方说哈克南家族的美术设定明显继承了佐杜洛夫斯基那版吉格尔的设计;等等等等。但是这个我们可以之后再说。我想在这个场合做一个对比:为什么同样是科幻名作,也是投巨资制作的美剧版《基地》,暴死到仅仅过了一个月,就再也无人讨论的地步?
我的看法从一而终:它的问题正好是世界构建。
《基地》原著是一套足足六部的系列书籍,留下了很丰富的世界构建,而体现在这版美剧之中,结果就是这些东西统统地消失了。电视剧的编剧或许努力的现编了一些诸如“光明教”或者“星桥”或者“安纳克里昂的恐怖袭击”之类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都完全没有办法嵌入到整个世界观里:电视剧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皇帝以及谢顿的基地这两群人身上,而吝惜笔墨到根本不愿意花任何时间去描写这个世界的状态——帝国正在衰落,即将毁灭,从剧中的哪一点体现出来了?安纳克里昂恐怖分子轻而易举的混进星桥,自爆成功,他又是怎么做到的?你为什么不给一场戏,描述恰恰是由于帝国的衰落而导致星桥安保不利呢?光明教力量壮大即将反叛,这些都是用嘴说吗?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加入宗教获得慰籍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没有任何剧情来展现这些事情呢?于是整个剧情,只剩下了皇帝和他周围的人,谢顿的基地那群人的二人转,银河帝国被缩减到了一个办公室和一个露营地,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更糟糕的,是《基地》美剧的意识形态问题。
《基地》原著出版于1951年,科幻的黄金年代,也被认为是科幻黄金年代最巅峰的作品之一。它所带有的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就是对科学,对人类理性的乐观的信念,深信自然科学和数学可以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时也能改造人类世界。阿西莫夫本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基地中也鲜见宗教元素,它的故事核心,就是标准的宏大叙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人是渺小的,无力的;心理史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大数人群的动向。所以书里没有主角,人物都是用完即弃,有大量故事写的就是主角一顿折腾发现吊用没有,白跑一趟,事情已经发生了。
而当下的好莱坞就失去了这种宏大叙事的能力。
于是我们看到的美剧《基地》里,它不但是一个好莱坞熟极而流的个人主义叙事,而且还进一步更糟糕地退步成了当下好莱坞最泛滥的一套当代美式中产阶级家庭叙事里——驱动所有人物的动机,已经完全不是阿西莫夫时代的科学和历史主义,甚至也不是类似沙丘那样的古典悲剧和英雄主义,而变成了当代美式中产阶级家庭那样的张力结构——就是尼采所说的“末人”,生活中所有重要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末人面对的只有生活中最鸡毛蒜皮的小事。
银河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皇帝看上去并不像是皇帝,而更像是一个公司的中层领导。统治几万亿人类的银河帝国,看不到任何官僚机构的影子,皇帝也完全不操心政治,每天关心的仅仅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仿佛这个帝国完全是虚幻的,悬空的一个玩意;他找不到星桥恐怖袭击的凶手的时候打算把事情栽赃给谢顿,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司小中层的mindset:事情能不能解决不要紧,只需要能糊弄大领导就行。但是皇帝不可能这样想,难道他还能糊弄自己不成?
谢顿和他的基地计划也同样是悬空的,他的为了银河的未来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变成了他和他的养子的家庭矛盾;谢顿在移民船上被工作人员问“你幸福吗”这一幕我是完全绝望的,阿西莫夫看到这段怕不是要被气活过来。至于后来的性转的端点星市长哈丁,那可以说除了人物名字还保留之外已经不剩下什么《基地》的原著了,编剧已经完全退回到西部片时代,拍出了西部拓边小镇对抗原住民印第安马队的效果。这部剧的整个主题已经彻底抛弃了《基地》原著,完全围绕着一个小圈子里人物之间的互相关系来发展——其实就是当代美式中产阶级家庭的那套叙事,当生存不再是问题,矛盾就只剩下了“我们相爱了但是爹妈反对”“你幸福吗免贵姓曾”“啊治理国家好难我不想做”“孩子你要勇敢做自己站出来”这套玩意儿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苹果开始涉足内容创作领域之后接二连三的车祸的共同特质。《为了全人类》主题设定为架空历史冷战高潮时期美苏航天竞赛,内容是宇航员们的家庭矛盾;《看见》设定是人类失去了视力的废土世界,内容还是家庭矛盾。仿佛苹果除了美式中产阶级家庭矛盾之外就完全想不出其他任何东西了。
曾几何时好莱坞也并不完全是如此,还是能做出世界观坚实脱离美式中产阶级家庭叙事的作品的。对,我说的就是《浩瀚苍穹》(The Expanse)。虽然主角仍然是美式个人英雄Jim Holden,但是剧里很明确的说清楚了在整个时代大势上,他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有大量的关键事件和历史走势都跟他毫无关系。剧中大量的配角也来自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超脱出了狭隘的美式中产阶级价值观。反社会人格Amos来自混乱的波士顿底层社会,还是一个被收养的孤儿,他的性格完全就是在那样一个彻底社会达尔文的环境中养成的;满嘴脏话的伊朗老太Chrisjen是美剧中很少见的真正的政治人物,她操心的就是政治,就是如何合纵连横,在联合国这一体制下利用政治手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小行星带人都是内星系逃亡的弃民,个个都像梁山好汉,重义轻生死。
这也是另一点可以谈一谈的问题。有大量的人对《基地》选了太多的深色演员感到十分不满,在我看来这种批评完全失去重点。重点不在于基地里有很多黑人,而在于基地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实的世界观来包容这一点。《浩瀚苍穹》里也有大量的有色人种,其中主要角色超过一半都是有色人种,有任何人批评这一点吗?这里的实质就在于,《浩瀚苍穹》的这个世界观是坚实的,合乎逻辑的。剧的背景就是技术发展,人类移居整个太阳系,小行星带人都是底层民众,自然什么肤色的人都有。在这里,实际上《浩瀚苍穹》是使用一套很扎实的阶级叙事代替了身份叙事和性别叙事。小行星带的指挥官里不但有很多有色人种,还有很多女性,在剧中她们发挥的作用甚至比男性更明显,而观众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有特别的感觉,这就是它整个世界观高妙的地方。
最终我还是忍不住再回来讨论《沙丘》。在我看来,维伦纽瓦这一版的《沙丘》之所以有着出色的世界观建构,除了牛蛙自己的创作取向和努力之外,或许也正好是因为,《沙丘》原著的这套王子复仇记+弥赛亚+阿拉伯的劳伦斯+白人救世主叙事是最经典最传统的西方叙事,好莱坞拍这种片最不容易在故事上翻车。比方说别的地方,诸如正面战场的冷兵器格斗好莱坞就毫不意外的翻了车——纵观好莱坞拍摄的大规模冷兵器战争题材的作品,基本上到了这种场面就会变成双方持械斗殴,从《沙丘》到《权力的游戏》到《指环王》概不例外。就连《基地》里的理应是远未来高科技外星战斗的场面,影像上还是变成了西部拓荒时代殖民者大战原住民的低技术群殴。
其实即将到来的还有一部经典科幻片的正统续作:没错,我说的是《黑客帝国4》。当年的《黑客帝国1》做到了在故事,哲学,世界建构上近乎完美的三位一体,那么时至今日,在叙事能力和世界建构上衰弱了非常多的好莱坞业界和龌龊司机(姐妹)能否翻出新花样,或者拍一个平庸的中年危机版的黑客1,或者车祸现场,就此跌落神坛?这都有可能。不过如果这篇文章的读者碰巧看过当年龌龊司机的巨型车祸《木星上行》(当初还号称要拍一个三部曲!),恐怕不会有很乐观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弥赛亚故事,而弥赛亚故事已经太多了,再来一个新的会如何,只能以观后效了。
《沙丘》与《基地》,在科幻的黄金年代,这是堪称双璧的两部作品,实际上它们在世界观上还有一些隐秘的联系(这个可以参考我另外的一篇文章)。但是最终影像化之后,效果却是如此不同。正是这种尖锐对比中我们可以发觉出好莱坞的科幻叙事上的问题和特点。那么,最后的遗留问题来了:那么《三体》——
原文发布于作者的豆瓣日记,游研社授权转载
愤怒的同事叫我沙卫兵,我满心欢喜。
—— Caesar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