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反派角色为何越来越广受欢迎?

本文基于「 篝火营地 」与《polygon》中华地区独家授权协议编译,转载请征得同意

作者:Lena Barkin

编译:Zoe

全文约 3300 字,阅读只需要 6 分钟。

漫威系列剧《洛基》借助广大粉丝对这位聪明机智的诡计之神的喜爱,成功洗白其形象,并刻画了他柔情的一面。尽管洛基非常招人喜爱,但他其实并不算个好人。

在 2011 年的电影《雷神》中,洛基首次以反派形象进入 MCU,密谋除掉自己的兄弟索尔,并试图抢夺阿斯加德统治权。他曾为灭霸效力,并通过意念控制无数人来实现他的统治目标,还发动了纽约之战。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一部分漫威粉认为他极富吸引力,过去十年里,他的受欢迎程度稳步上升,以至于开启了个人衍生剧。

喜爱反派角色的人通常会招来各种质疑,毕竟被一个自私自利、随时可能成为暴君的人所吸引,从道德层面上看是多么的错误。虽然有一些粉丝认为洛基是一个遭到误解、令人同情的角色,但也有人并不认为他值得被救赎。《洛基》通过深入挖掘他的内心来帮助他正名,解释了他行为的动机,也让人们发现他其实可以有人情味。但洛基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核心依然存在,他不可预测、冷酷无情,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其实,几个世纪以来,反派都差不多如此。

如今越来越多反派角色受到欢迎,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一直未曾停歇。殊不知,自从文学作品诞生以来,有关「反派情结」的争论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一个世纪以来都没怎么改变。


「反派情结」由来已久

1921 年,默片时代著名演员鲁道夫·瓦伦蒂诺带起了一波美型男演员的热潮,也因此引起了主流文化的关注。他突然走红的原因是在 1921 年主演了一部电影《沙漠情酋》,该片改编自一本畅销小说。

瓦伦蒂诺在片中饰演阿拉伯人艾哈迈德,他绑架并企图诱惑英国社交名媛戴安娜。最后,他隐藏的英国血统被揭露,几位主角一起逃进沙漠,影片让书中人变得更生动,艾哈迈德斜睨着戴安娜,面对她的痛苦残忍一笑,因为他已经成功强迫这个女子爱上他。

尽管瓦伦蒂诺出人意料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大众可接受的白人形象,剧情上也强行解释了一位意大利演员扮演阿拉伯人的合理性,但他在片中被描述为一个危险且暴力的「拉丁恋人」。他那种邪与魅相结合的形象在当时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同时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沙漠情酋》中的施虐与受虐幻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时的性解放思潮,瓦伦蒂诺阴柔与阳刚并存的独特气质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吸引力。这类演员的存在就是为了取悦观众,他们挑战了那个时代刻板的角色形象设定。自那以后的一个世纪里,反派角色的表现形式开始有所改变,有的人甚至成为了永不退色的性感符号。

1939 年影片《乱世佳人》中的瑞德·巴特勒在原著《飘》里是个无赖,却被 20 世纪 30 年代最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克拉克·盖博演绎得风度翩翩。瑞德为人性情不稳,偶尔会有暴力倾向,桀骜不驯的性格下隐藏的深情让他极富吸引力。正如大卫·丹比为《纽约客》撰写的电影历史中所描述的那样,几十年来,斯嘉丽和瑞德之间的关系「始终以猜疑和争论为主题,符合当时人们对爱恨情仇的普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半会对这样一位霸道、虐恋的伴侣避之不及,但脑补起来却会有某种兴奋感。

此后,这种不算善良却总能「圈粉」的角色越来越多,他们带着各自的争议,引发了各种口水战,这一情况至今未变。

反派也可以有讨喜之处

如果制片方想避免太多观众偏向某个反派角色,只需要同时做好如下三件事:

1. 别找好看的演员来演;

2. 别让该角色看起来饱受煎熬、引人同情;

3. 别写那些会让观众抱有幻想的桥段。

长得好看的演员不论演多坏的角色都很难让观众真正讨厌。在近代好莱坞,受欧洲影响的电影浪潮于 60 到 70 年代席卷院线,那些反英雄类电影大获成功,只因有不少观众认为他们不算坏透顶。为了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卑鄙形象,演员们常常不得不绞尽脑汁。

邦妮与克莱德电影版(左)与原型人物(右)

邦妮·派克与克莱德·巴罗是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著名的鸳鸯大盗,曾犯下无数重罪,后来于 1934 年被警方设伏击毙。他俩没少出现在低俗小说中,邦妮生前的照片被公诸于世后,又进一步增添了她的魅力。1976 年,好莱坞以这对情侣为原型拍摄电影《雌雄大盗》,由沃伦·比蒂和费伊·达纳韦共同主演,虽然充斥着自私、暴力和自我憎恨等主题,但女主身着长裙持枪的形象一度成为经典,当时甚至有人出售大幅海报,可见该角色收割了颇多影迷的喜爱。

在 1951 年的电影《欲望号街车》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斯坦利·科瓦尔斯基在影片头 5 分钟光着膀子、汗流浃背,这一粗暴野蛮的形象牢牢地刻进了观众的记忆里,挑战着大众的接受程度,之后的剧情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观众通常倾向于看主角受苦,英雄和反派都会经历痛苦,但在最后「正义的结局」中,反派总会受到加倍严重的身心折磨。不论是黑色电影还是动作大片,正派的角色基本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忍辱负重,这不仅能挖掘出该角色的闪光点,还能促使观众从这个历经风雨终见彩虹的人身上找到共鸣。

不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反派角色们也开始遭遇各种各样的苦衷。随着原创剧本的比重不断上升,加之优质连载故事的兴起,坏人们也纷纷站到了聚光灯下,不再只是主角团的陪衬,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悲惨结局也更容易让人感到唏嘘、心情复杂。

20 世纪 30 年代的犯罪题材电影主要讲述虚构(或有现实原型)黑帮的兴衰,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去感受不法之徒的冷酷无情和动荡生活。如今对匪徒的刻画不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他们也可能上有老下有小,就像《黑道家族》里的东尼·索波诺,或者有着复杂的内心活动,比如《爱尔兰人》里的法兰克·希兰。反派的情感波动与痛苦经历同样能引起观众的共情,他们所忍受的煎熬常常会在之后成为同人小说的创作素材之一,而他们所表现出的真情实感也是其吸引力的真正源头。

《星球大战》系列反派凯洛·伦

对反派吸引力的迷思

有的人之所以会批判「反派情结」,其中最大的理由通常是担心那些缺乏辨别能力的人会被影视娱乐所误导,继而在现实生活中深陷不利于自己的有害关系中,就像哈莉·奎茵对小丑偏执狂热的迷恋。

有的粉丝深深迷恋黑暗、痛苦的灵魂,那些角色就像 60 年代新好莱坞浪潮中的反英雄,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走了歪路,但他们其实只是坚信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比如《星球大战》系列反派凯洛·伦,他固执、坚定,相信自己正在实现一个伟大目标。

作为能与正派主角相抗衡的对手,他们同样毅力坚定且足智多谋,揣着各自的信念走向对立面,在孤独中奋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派和反派有颇多共同点。在现实生活中,向黑暗面靠拢肯定不可取,但在虚构作品里,这是一个能不断引起讨论度的话题。

《诺斯费拉图》

迷人反派的典型代表

吸血鬼题材小说的流行似乎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数百年来,有关吸血鬼的民间传说层出不穷,但当代文学却牢牢抓住了这个虚构怪物的精髓。早些时候,电影中的吸血鬼是非常吓人的存在,比如马科斯·夏瑞克在 1922 年电影《诺斯费拉图》中的造型,当时运用了各种假肢和道具塑造出这个可怕的怪物形象,为观众营造了阴森十足的氛围。但自贝拉·卢戈西于 1931 年饰演德古拉开始,原本无情的掠食者变得更加温文尔雅,并被赋予魅力。

然而,这股热潮真正的巅峰出现在 20 世纪 80 到 90 年代间。安妮·赖斯创作的哥特小说《夜访吸血鬼》从根本上改变了吸血鬼原本凶残的形象,为他们赋予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及人情味。1994 年,布拉德·皮特与汤姆·克鲁斯联合主演的同名影片更是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荧幕形象。

贝拉·卢戈西饰演的德古拉

反派不坏,观众不爱?

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中通常会出现内心复杂且道德上模棱两可的角色,他们往往也成为了该作品的标志,这些角色的吸引力进一步表明了该作品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元素吸引着大家。与其争论道德上的对与错,我们不如把重点放在欣赏和探讨这部作品的剧情内涵上。

《洛基》一剧重在分析两位主角的内心情感与行为动机,有的观众看完之后对他们改观也很合理。关键在于,男女洛基一路走来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洛基」这个词背后所代表的微妙情感本来就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不一定非得「被救赎」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认为「喜欢反派是道德缺失的标志」之类的老生常谈其实根本站不住脚,人们喜欢反派不是因为他们坏,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值得关注的特质。

修改于 2021-08-23 14:46
[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百家争鸣

深度好文,独到观点,全都在这里~

前往圈子

游民星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