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PC 玩「 神海 」—— 越发壮大的山寨游戏

作者:药荚

全文约 6800 字,阅读可能需要 12 分钟。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仅是讨论一个在游戏行业里存在多年的现象。但绝不是认可、或是试图为那些明目张胆抄袭、碰瓷营销和涉嫌侵犯版权的作品洗白。

玩过《黑暗之魂》的朋友,应该都没少受到过「宝箱怪」的热情款待。它的伪装对于经验丰富的不死人来说并不算无懈可击,却经常能欺骗到那些经验尚浅的新人冒险家。但即便手段下三滥,大多数人见到宝箱怪时内心却并非完全只有负面情绪。毕竟它们会骗人,身上往往都藏着好东西也是事实。

没看攻略的话几乎都要走这么一遭

在 Steam 商店寻找游戏时,你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行业里的「宝箱怪」。它们偶尔会把那些刚刚注册帐号的用户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但多数情况下你一眼就能识破真假。这些东西在道义层面上有不小争议,但由于里头也埋藏着许多佳作,多年来人们对其究竟该采取什么态度也很纠结。这是独立游戏圈子里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始终脱离不了争议与质疑的分类。

说话好听的会用致敬 / 粉丝 / 灵感启发来形容;但通常来说,我们习惯将其称之为「山寨游戏」。

困了累了喝红牛还是红午?

对于 90 年代国内中小城市的玩家来说,包机房这种服务行业应该不算陌生。在这种人们来来去去 —— 尤其是客人主要都是青少年为主的游玩场所,总是能诞生出不少十分逗逼、现在说出来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说虽然动机各不相同,但不少包机房的老板可能都在游戏作品名称上「 忽悠」过客人。

最开始是国内盗版商为了卖得好不择手段,在卡带上乱贴畅销游戏名称,将其伪装成根本不存在的续作。也有不少是直接把近期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名字,随随便便扣在完全无关的游戏上面 —— 像 Capcom 的《人间兵器》就帮助许多 007 电影强行被改编并登陆了 FC 平台。

所以你如果还计较着小时候去包机房被骗着玩了什么「超级兰博.施瓦辛格马里奥」,或是「魂斗罗 56789 代」倒也不用往心里去,毕竟大多数店老板自己也被蒙在鼓里。

其实是弹药无限的G.I. JOE:亚特兰蒂斯行动

后来随着游戏杂志或一些电视台节目的出现,玩家对作品辨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毕竟那时候信息传播只是刚刚起步,明晰度仍旧很匮乏。你在《游戏机实用技术》看了《忍者龙剑传 2》的热血推荐,兴致勃勃前往包机房亲身体验。有几个人能料到,老板给你安排的是 From Software 黑历史之作《忍者之刃》呢?

能骗一个是一个

说出来有点荒谬的是,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忽悠现象。

对大部分人来说,购买一台现世代的家用主机(PS4/XOone/NS)应该不算特别困难。尤其是第一方厂商推出的独占游戏,是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购买动机之一。然而游戏主机这东西始终不算是家庭必需品,你有他没有的比例仍旧不低,但这并不妨碍玩不到的人对独占游戏保持兴趣。

于是有那么些厂商就瞅准了这一片市场 —— 可能不是大多数家庭都有主机,但一台能够登陆 Steam 的电脑占比总是高一点吧。既然索尼不出 PC 版《神秘海域》和《最后生还者》,任天堂的第一方 IP 不登陆其它平台,那么我们帮忙做几个模样看着差不多的凑合玩玩怎么样?

大家都知道顽皮狗的《神秘海域》。按理说本作英文原名「Uncharted」并不算个很生僻的词,虽然可能会跟美版《大航海时代》译名撞车,但基本上辨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不过一家手游公司却在几年前注册了个「Unearthed」的商标,然后从类型玩法到视觉特质都照着神海的样子做,试图用这种混淆视听的伎俩,伪造索尼独占大作终于移植到其它平台的假象。

这要不看脸说不定还真能骗到人

不少媒体都报道了这款所谓的《神秘地域》,发售前后也对其山寨行为进行了批判。但架不住人家公司开在沙特阿拉伯,不吃你欧美市场那一套,顽皮狗就算真的不爽也没辙。至于玩家要是买了这么个啥啥都照抄神海,哪哪儿都做得像一坨粑粑的游戏那可是亏大了。

它有多烂?你看看这打枪时英姿飒爽的样子就猜出个大概了。

「神海」遭了殃,它的同门师兄弟「美末」也没逃得了毒手。前不久,一款名为《Potentia》的第三人称动作射击游戏上架 Steam,还参加了游戏节提供试玩。我看着商店页面截图好生眼熟,下了 DEMO 试试水;不玩不知道,索尼老板吓一跳 ——《最后生还者:第三章》居然提前在 PC 平台偷跑了!

能比这种事情缺德的,大概只有你去正规影碟店买《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老板却悄咪咪在货架上给你塞了一张《牛子手爱德华(Edward Penishands)》。

截图欺骗性很强

这种在游戏标题和内容上碰瓷,试图忽悠淳朴玩家的事情在 Steam 上并不罕见。要是早个两三年,你甚至能找到「PLAYERUNKN1WN」或「PLAYERUNKN4WN」这样的游戏名称。一看就知道这是把《绝地求生》原名改了几个字母,妄图欺骗广大吃鸡爱好者的东西 —— 它们有些甚至都不是打枪游戏,就是用免费素材随便凑合出来的学生作业。

还好这些东西烂得 G 胖都看不下去,把它们全都下架处理了。那次大清洗直接就把 Steam 游戏总数减了好几十个。

但即便如此,你还是可以发现像《Epic Battle Simulator 2》这样的东西。看名字和游戏内容应该能猜得出来,它是《史诗战争模拟器(Ultimate Epic Battle Simulator)》的山寨货。那时候人家根本还没出续作,而这个山寨版的制作组也从来没有做过其它游戏,为了骗人直接就把自己工作室首款作品后面加了个「2」。

没有1就直接出2

买这种东西的用户,可能就是纯粹抱着踩屎的猎奇心理,也有一些当然是真的没咋关注游戏圈信息。它们数量如此之多,我想你可能会好奇做这些东西意义何在。但其实《神秘地域》和《Potentia》这种八成只花了几万美金开发的,已经算是「3A 大制作」了;多数这种山寨玩意儿都是免费素材和通用引擎换换皮,明显走的是坑一笔是一笔的策略。

很无奈的是:它们真的能骗到一些人。

大家现在可以逛专业媒体网站,关注实时行业新闻,玩过了许许多多的游戏,你当然知道《赛博朋克 2077》不是吃鸡游戏。但也确实偶尔能看到「2077 哪里买啊,这个租凭账号靠不靠谱,到时候大家组队开荒啊」的留言;而在 Steam 上买了山寨游戏却不自知,反而觉得「这游戏怎么跟我听说的不一样」的用户也大有人在。

可能得强调一下:这里绝对不是要搞什么硬核 / 轻度玩家的鄙视链。只是想说明上述这类现象并不罕见。很多人对于玩游戏这件事的态度其实就是图个乐呵或时髦,人家并没有义务和闲暇去了解 CDPR 是东欧还是西欧公司。分辨不出一个游戏是不是最近微信朋友圈上看到的「时尚大作」也没啥奇怪。

要不你觉得那么多页游广告是用来唬谁的。

Steam 的规矩大家都知道 —— 交钱你就能上架游戏。所以这种有点像跳蚤市场一样的模式,自然是无法阻止粗制滥造的山寨货冒头。虽然管理者一直在打击,有时候动不动就能下架上百款垃圾玩意儿,但很多公司换个马甲就卷土重来了。

也别怪 G 胖管理不力,每个平台的性质不一样,而 PC 素来在这方面是比较宽松(或者你也可以说是混乱)。但山寨这件事吧,在电子游戏产业里也是个存在多年、始终没哪个人能彻底解决的顽疾了。打从一开始它就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而且这么些年下来大有「转正 / 洗白」的势头。

你抄我也抄

游戏产业充满了迸发的灵感、无穷创意与激情,但各种各样的「阴暗面」也一直都少不了。其中就有关于剽窃、抄袭和版权侵犯的现象存在着。这里我们不提盗版和未授权销售等事件,只聊关于「这玩意儿怎么看着那么眼熟」的话题。

虽然如今的游戏市场规模庞大,让作品风格同质化现象变得很严重,但大多数游戏都算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志性风格。尤其是那些混出名堂来的 IP,对于稍微熟悉这个圈子的人,大部分都能够一眼分辨出来。

厂商倒是该在避免封面撞车上多下点功夫

按理来说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为了走近路而去刻意模仿别人的作品就显得很扎眼了。然而事实上在最早的游戏之一《Pong》诞生不久,关于创意与视觉元素抄袭的情况就从来没有中断过。

在信息传递相对匮乏的时代,你的作品被抄袭了很可能连公司和作者都蒙在鼓里,往往都是后来人查阅资料所知。原本人们以为到了 8、90 年代随着游戏媒体的出现,市场用户基数的扩大,可以更加容易得知和追究剽窃行为。然而事与愿违 —— 这个时期堪称山寨游戏的黄金年代。

当约翰.卡马克在计算机上首次实现卷轴推进技术时,他花了一晚上时间做了一个演示 DEMO。这个游戏故意模仿了《超级马里奥兄弟 3》的样子去做。因为只是公司内部的技术测试软件,所以这么做完全是没问题的;但他仍然自嘲地将其命名为「侵犯版权的戴夫」。毕竟那时候在计算机软件市场,像马里奥这样的热门游戏,一直都是山寨的重点对象。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超级吉安娜姐妹(The Great Giana Sisters)》。这款由德国人制作,在 Amiga 和 C64 等早期个人计算机上发售的游戏,其复制粘贴的程度成功引来了任天堂的律师函。游戏是下架了,但雌雄不分的马里奥仅仅只是计算机游戏市场里,山寨货的冰山一角,任天堂也明白告是告不过来的。

兄弟?姐妹?傻傻分不清

家用机和街机市场也好不到哪去,而且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后续厂商不再积极维权的连锁反应。最有名的应该是 Capcom 与 Data East 之间,关于《斗士的历史(Fighter's History)》抄袭《街头霸王 2》这场纠纷。

我们知道,在《街霸 2》火遍大江南北后,几乎所有涉及街机的公司都推出了类似的格斗游戏。但《斗士的历史》这玩意儿却因为英文标题、人物形象与动作都过于相似而遭到了 Capcom 方面的起诉,在美国与日本都打起了官司。Data East 方面毫不示弱,表示自己才是格斗游戏的鼻祖 ——《街霸 2》是抄他们 1984 年《空手道》的,但人们更多是将这话当放屁。

不过最终法院裁决:Capcom 败诉。因为 Data East 虽然各方面都看着有抄袭嫌疑,但因为抄得最明显的只是一张背景图,所以并不构成版权侵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诉讼案 5 年前,Data East 自己也曾经因为 System 3 Software 发售的《世界空手道大赛》与《空手道》看起来很相似把对方告上了法庭。很讽刺,在当年败诉的是作为原告的 Data East。这只是当时的两个案例,所以你看,厂商很快明白了花钱打官司还不一定能赢。

斗士的历史后来仍旧出了几个续作

作为当年任天堂的主要对手,世嘉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你家的《塞尔达传说》看起来真棒,那么我家的 Master System 主机上就来个《金斧头传说(Golden Axe Warrior)》。不仅玩法和美术风格相似,连配乐都听着差不多一样。

而且世嘉还打算把系列作为长期发展,将其与和街机的《战斧》挂在了同一个世界观下。可惜因为质量不太行,所以后来只是继续再抄了个续作就没下文了。

但这事引发了一个连锁效应 —— 第一方硬件商都这么干了,我们这些第三方软件商为什么不行。于是随后几年里,Capcom、Hudson 和 SNK 这些老牌日厂都相续推出了自家的山寨塞尔达,可把任天堂给气得半死。

你有我也有

基本上,每个时间段都会爆发这样的大规模山寨现象。各种仿 DooM、仿生化危机、仿最终幻想的游戏我想各位应该也多多少少接触过。它们有不少甚至还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都是颇具人气的 IP 了。

爆款游戏总是免不了遭遇被模仿的命运。一般情况下,那些带有开源精神与极客气质的公司不会去阻扰;像 id 这种甚至可能会给看着顺眼的提供建议技术支援,帮助行业得以快速发展。至于多数公司虽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抵制,但往往收效甚微,除了少数像任天堂这样的仍然坚持不懈之外,大多都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创意和玩法被不断挖掘,大家逐渐明白想要搞出完全独树一帜的花样变得极为困难。毕竟你今天注册个专利,我明天搞个垄断,最后八成所有人都没法再混下去。为了长期发展,多数厂商不再那么对于自己作品被模仿而敏感。只要不出现什么代码或素材直接复制粘贴,一般就不再追究。

不能想象某些游戏的理念被完全垄断

所以很遗憾,打击剽窃行为的战争,某种程度上算是失败了。或者说至少是让整个行业做出了退让态度。前面说 8、90 年代是山寨游戏的黄金时代,可不代表它们就此消声灭迹了。因为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环境,完全可以被称之为山寨游戏的工业革命时代。

到了今天,你可以看到无数仿恶魔城 / 洛克人的游戏出现在 Steam 上,各种利用虚幻引擎免费素材做出来的模仿品更是横行霸道。甚至有些还直接获得了厂商许可,发售了实体版并登陆第一方平台。

很多当年陷入争议、或是直接被实锤剽窃的作品,现在反而成为了「文化遗产」。那个被任天堂下架的《超级吉安娜姐妹》,如今就以重制版形象登陆了 NDS,近几年还出了几个续作。世嘉也没忘了自己年轻时的潇洒走一回,名正言顺地将《金斧头传说》收藏在怀旧合集里移植到 PS3/X360,实现了在索尼 / 微软主机玩塞尔达的美好景象。

当年碰瓷光晕的N.O.V.A.就活得不错

当然,游戏发行商仍然在尝试遏止与打击剽窃行为。但大多数情况下,单纯只是「这玩意儿怎么看着那么眼熟」已经不太可能导致双方出现对薄公堂的情况了。你至少得是《西部世界手游》VS《辐射避难所》这种,制作组自己把自己上一部作品换换皮就卖给其它公司,连代码都一模一样的情况上了法庭才有底气。

确实有双标

关于为什么「致敬」这事可以被原谅,确实能得出一个不成文、但大致通用的定律 ——

一般而言,发行商业游戏的大公司之间相互会比较忌讳,如今除非故意找茬否则是都维持着不越线。但大家对独立开发者的态度都显得较为宽松,多数大公司不会跟一个举起「致敬」旗号,搞着李逵李鬼名堂的独立游戏开发组斤斤计较。

在红线这方面,国外对于美术风格、玩法创意等方面因为标准模糊,所以不论维权机构还是厂商自己都不会太花心思去折腾。但是在名称这件事上如果敢碰瓷那就是告你没商量 —— 你的游戏和我家的《洛克人 X》几乎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但是你叫《20XX》自然是你好我好。你的游戏各方面都像是《最终幻想》但名字叫「恶鬼城」?那肯定是告你没商量。

例外也不是没有。听说过《天贱绝骚(The Fan@y)》么?它是美国情景喜剧片《天才保姆(The Nanny)》的成人限制级山寨货。屎得要命,于情于理剧组和老板全都该去蹲大牢,但大家偏偏就是不想沾惹这种一碰就脏了自己的东西。所以你除非是跟颜色动作片公司一样厚脸皮,否则还是别在商标名称上踩红线。

名字瞎起,续作保底

最后得说说,这事有个很让人不爽的地方 —— 大量粗制滥造的山寨 / 忽悠货严重损害了独立游戏市场声誉,导致有些玩家对于任何形式的模仿都产生了抵触情绪。

可以理解他们作为受害者自然会变得敏感,但其实独立游戏致敬或是模仿某些名作,出现貌合神离其实是行业里被默认允许的。而且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这里头有大量优秀作品涌现,可以说是在灰色界线内发展起来的一块宝地。

典型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仿恶魔城 / 洛克人游戏。对于喜爱和关注这两个系列的玩家来说,应该都清楚它们现在的窘境 —— 能出个手游都显得很稀罕了。在正主厂商不作为的前提下,粉丝们对于这些平均质量并不差的模仿作品多数是报以欢迎态度的。

要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 IGA 做的《赤痕:夜之仪式》了。这不是 Konami 授权的游戏,那么它与《恶魔城:月下夜想曲》如此相似,是不是就该被算到侵权的范围内?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将山寨的帽子扣到这款游戏头上。但某种程度上来讲,它确实与上面那些绕过厂商版权,却做得极为相似的侵权作品没啥区别。如果 Konami 不开眼想告,那么说不定还真能给 IGA 带来点麻烦,当然目前来说这事并不需要我们担心。

没有授权的「 亲爹」游戏

假设将《赤痕:夜之仪式》和许许多多优秀的独立游戏也视为「山寨」,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只要游戏本身质量好 / 有原开发者参与 / 能够填补  IP 空缺 / 表现甚至比正主更好,我们就能够接受那些有模仿嫌疑的作品?

仅个人的答案来说是可以,与此同时这也是国外玩家与开发者的普遍态度,所以今后我想只要不越线以及品控大规模崩盘,这个市场里还是会见到各种打着「受到了 XXX 游戏灵感启发」口号的致敬型独立游戏,甚至越来越多。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全都是列举国外游戏,倒不是避嫌或是故意回避国内游戏行业重度抄袭现象,只是国产游戏的抄袭程度并不能以上述内容做解读与概括,已经算是另一个文章主题了 —— 更何况它们实在太多了我压根不知道该挑哪个作为案例。放眼望去都没多少能幸免的,这种前提下你选谁来列举都不合适。

修改于 2021-03-09 00:17
[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百家争鸣

深度好文,独到观点,全都在这里~

前往圈子

游民星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