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最强黑马番」《大欺诈师》徒有其表?我有异议!

作者/ 塔卡西

编辑/ 思考姬

排版/ Pel

编者按:熟悉学术趴的读者或许了解,针对单部作品,学术趴往往只会撰写一篇评论或分析。而这一次,让我们来试着打破一下这个常规。

今年7月的动画番剧《大欺诈师》是一部在播出期间极具讨论度的作品。其短板、长处都非常明显,而学术趴也恰有两位作者,对该片有着不尽相同的欣赏视角和评价。

在昨天推送中,作者若风指出了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严谨性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换一个视角,再来审视一下这部作品的光与影。

“对于非欧美创作者来说,仅以欧美作品为模仿对象照葫芦画瓢是绝对不够的,流媒体环境需要的是更多元的叙事,而不是一群似是而非的模仿者。“

备受瞩目的、由网飞独家放送的7月新番《大欺诈师》,落幕来迟,以IMBD8.0分,豆瓣8.7分高分收官。

游民圈子

※《大欺诈师》讲述了自称”日本第一欺诈师“的枝村真人,在某一次对外国人进行诈骗时,却不想落入一个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中,从此被卷入一个世界级的诈骗团伙,行骗于世界各地。

但是有理有据的“差评”热评,也占据着这部原创动画评论区的显眼位置。

游民圈子

游民圈子

导致其差评的种种原因,作者若风已在学术趴昨日的文章推送→被称为7月最强黑马番,但它或许并没有那么「神」中,做了比较详细的剖析。

游民圈子

若风指出,《大欺诈师》制作班底豪华,画面唯美漂亮。
但作为一部以诈骗团伙为主角的犯罪题材动画,其对犯罪过程的编排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
对犯罪者的形象塑造过于“真善美”,也没有构建起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犯罪世界

游民圈子

与“全员恶人”的套路相反,这部以犯罪者为主角的作品打的是“全员好人”的牌

笔者赞同若风对作品短板的判断,《大欺诈师》存在诸多肉眼可见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在篇章最后一个案件(也就是第四个案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反而更加突出。

游民圈子

游民圈子

第四个案件《远东魔法师》的剧情引发很多人不满

但是,笔者想要补充的是,若风对作品的判断,主要建立在以美式黑帮片为评价准则的基础上。

游民圈子

《教父2》

而事实上,如果放弃对冷硬生猛的美式表达的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欺诈师》,也许会有不同的惊喜。

披着“黑帮片”外皮的“仁侠片”

初见《大欺诈师》,观众也许会产生一种“这是一部日本人制作的,模仿美国黑帮电影的动画”的错觉。

因为从片名到开场动画再到故事情节,《大欺诈师》处处都有对美国黑帮或犯罪题材电影的致敬、借鉴,或者说是模仿。

游民圈子

但在笔者看来,虽然创作者有意给《大欺诈师》添加这样那样的“国际元素”,并努力展现新时代的国际风貌,但整部作品的内核依旧是日式且怀旧的。

《大欺诈师》的灵魂并非孕育于以《教父》为代表的美式黑帮片,而是来自一个名叫“仁侠”的,属于昭和时代的昨日旧梦。

说起“仁侠”二字,大部分读者也许马上会联想到北野武、高仓健,刺着纹身的日本黑道手拿武士刀、带着黑墨镜的大叔在泛黄的昭和时代电影海报上不苟言笑……上世纪60年代,以东映为首的日本电影巨头产出了一系列打着“仁侠”招牌的电影。

由于这些电影的主角多为游走在法治社会边缘的不法之徒,内容又多涉及日本“極道”(也就是日式黑帮)之间的暴力械斗,“仁侠”一词逐渐染上了黑道色彩,“仁侠电影”也成为了日式黑帮电影的代名词

游民圈子

仁侠电影与高仓健

但实际上,在日语中,“仁侠”并不等同于“极道”。

“仁侠”这个词原本指代的是富有人情味、锄强扶弱,为了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品格。“仁侠”角色本是脱离于传统社会秩序,通过以暴制暴为社会底层人民伸张正义的存在。

比如,在天保饥荒*中劫富济贫的侠客国定忠治就是“仁侠”的代表。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一场饥荒,发生于天保4年(1833年)至天保7年(1836年),如果连同发生的前后数年的话,又称为七年饥渇,江户四大饥荒之一

游民圈子

国定忠治肖像

游民圈子

1958年东映拍摄的以国定忠治为主角的电影

因此,不管是在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社会里,并不是所有极道都能称为“仁侠”,实际上,70年代以后日本虽然也产出了许多饱含极道元素的创作,但以“仁侠”为核心的作品却并不常见。

在笔者看来,能够算得上“仁侠”,至少需要有两个必要条件。爱人利物谓“仁”,以武犯禁谓“侠”。也就是说,一个角色必须拥有锄强扶弱、维护正义的善心,同时又拥有对抗强权的能力与手段才能称为“仁侠”。

游民圈子

开创反“仁侠”套路的黑帮电影《无仁义之战》,1973年上映于日本,该片讲述了退役军人广能昌三,误打误撞加入黑帮,被派往刺杀候任议员,与另一势力土居组发生冲突,但土居组的小头目诺彬是广能的结义兄弟,情义两难下,广能决定铤而走险的故事。

与追求权力与地位的美式黑帮不同,仁侠型角色的动机不是,或者不仅是满足自身欲望。他们所做的,是惩戒那些破坏社会公平却利用自身权力逃脱惩罚的法外之徒。换句话说,他们是法治尚不健全的时代中,普通人对于“正义”的一种幻想,是法律之外的另一种“正义化身”

仁侠型角色不仅局限于某种时代背景或者某种文化领域,实际上,中国的“武侠”、欧洲的“侠盗”(比如罗宾汉)或是美国文化中的“牛仔”都与日式“仁侠”在角色定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仁侠文化不仅影响了电影,也被日本动画、漫画的创作者们吸收。比如,日本国民级动画《鲁邦三世》的主角鲁邦,便是一位拥有仁侠精神的怪盗角色。

游民圈子

在另一个世界惩恶扬善的义贼鲁邦三世

而从皮相上来讲,色彩鲜艳的《大欺诈师》与古早的仁侠剧、仁侠电影似乎没有任何瓜葛,但仔细分析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就会发现,这部作品忠实地继承了昭和时代那种陈旧却温情的仁侠精神。

游民圈子

主角一行的手段是非法的,但目的却是惩恶扬善,是惩戒那些凭金钱与权力超脱于法律束缚的恶人。

而枝村真人这个角色更是完全继承了其仁侠前辈的各种特点:他家门不幸,不为正常社会所容,因此走上了犯罪道路。

尽管如此,他心底依旧残存善念,在被迫协助罗兰进行诈骗计划的过程中,他多次对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甚至不惜影响到计划的进行和自身的生命安全。在计划结束后,他没有选择用骗来的钱享乐,而是选择将这些钱还给自己欺骗过的人,并自首赎罪。

游民圈子

试图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主角

若风认为,枝村真人的自首行为让他这个角色过于“真善美”,显得不“真实”。但在笔者看来,暂不说《教父》、《爱尔兰人》这些欧美黑帮片中对于黑帮人物的塑造是否“真实”,单从枝村真人的角色的塑造来讲,正是这种“失真”让他有别于欧美黑帮角色,让他获得了属于“日式仁侠”的独特魅力——仁侠角色在乎的不是金钱权力这些身外之物,而是自我

无论是对社会陈规的跳脱还是对黑暗不公的反抗,仁侠型角色的行为动机来自角色内在冲动而不是外界刺激。简单来讲,“有钱难买我愿意”才是他们唯一的准则。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枝村做出类似把大画家的真迹留给房东这种超乎常理的行为。

游民圈子

在主角眼里,无名画家全心全力完成的作品比名作更珍贵

不仅是主角团队,作品中其他角色,包括配角和反派身上,多多少少都保体现出仁侠型角色“忠于自我”的一面。比如黑白通吃的电影大亨会因为主角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而对主角另眼相看,冷血的黑帮大姐头试图从主角身上寻求母子之间的亲情……

总体来说,《大欺诈师》中的角色大多是浪漫的,而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这种对人性中普遍存在“真善美”的信念,正是美式暴力黑帮片所欠缺的。

当然,吃不吃这种人设,就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了。

是野心也是短板

接着再来谈谈《大欺诈师》的故事情节。

将《大欺诈师》看成一部推理作品或是犯罪作品,它的情节设计绝不能说是出彩,正如若风所说,《大欺诈师》在犯罪过程的编排上绝对算不上烧脑,很多地方哪怕是笔者这种右脑思考型观众都会看出破绽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老二次元”们更熟悉的角度——如果将《大欺诈师》看作一部刻画个人成长和自我救赎的传统少年/青年向动画,这部作品依旧算得上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与许多日本动画、漫画作品相同,《大欺诈师》的故事是以“角色塑造”而不是“情节叙述”为核心的。也就是说,在《大欺诈师》中,对犯罪过程的叙述很多时候都让步于对角色情绪的渲染和对其心路历程的描写。

因此,如果将《大欺诈师》当《十一罗汉》系列那样的犯罪爽片来看,很多情节设置和抒情桥段略显多余,但如果从以角色成长为看点,一切就显得十分合理了。

游民圈子

犯罪爽片《十一罗汉》

作品的四个故事刚好对应着四位主角,这四位角色都通过各自的故事实现了或多或少的个人成长,创作者通过单元剧的形式,在一个恰到好处的长度中完成了一个角色内心变化的起承转合,让最初看上去“脸谱化”的角色在故事结束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弧光。

比如,第三个故事“Snow of London”中存在大量插叙和倒叙,还存在一段对辛西娅与前男友感情发展的细致白描。这样的情节对于犯罪计划的实施并无实际推动,描写完全可以一笔带过。创作者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为了丰富辛西娅这个角色的形象、阐述辛西娅的动机与心态。

游民圈子

游民圈子

解开心结的辛西娅

而作为作品核心的两名角色,枝村真人和罗兰的人物形象,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渐丰满。前者通过经历四次探险,完成了从最初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精神弑父,再到与父亲和解的过程;后者则逐渐揭开了刚登场时自带的“超人”光环,通过自我救赎的计划展现出更真实、更富人情味的一面。

游民圈子

找到去路的主角们

对于看惯了快节奏美式爽剧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表现也许稍显矫情,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的确,以《教父》三部曲为代表的美式黑帮作品虽然广为人知,但它们并非犯罪题材作品的唯一表现方式。家族主义、权钱至上的美式黑帮世界观建立在美国近代化的背景之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游民圈子

《教父》

那么,既然美国人可以创造一个依托自身文化的黑帮世界,并通过传媒资本将这个世界展现给全世界观众,那么不属于欧美文化的创作者们自然也可以这么做。

实际上,对于非欧美创作者来说,仅以欧美作品为模仿对象照葫芦画瓢是绝对不够的,流媒体环境需要的是更多元的叙事,而不是一群似是而非的模仿者。

从《大欺诈师》身上,笔者看到了日本创作者们在追求不同于美国黑帮片叙事上的野心,也看到了日本创作者们试图将日式叙事方式融入国际化大环境的尝试。创作者们一方面充分发挥日式动画在人物刻画上的强项,更多地关注角色们的行为动机,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他们“为何犯罪”上,而不是像好莱坞犯罪片那样沉醉于展示令人眼花缭乱的犯罪过程。

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将不同人种、不同文化引入到作品中,力图贴合流媒体上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们的需求和想象。

游民圈子

游民圈子

游民圈子

游民圈子

作品中世界各国的景色

但不得不说,虽然创作者们勇气可嘉,可他们的这种尝试却并不能算得上成功。作品凭借惊艳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优秀的人物刻画令笔者眼前一亮,但在最关键的多元文化的表现上,作品明显欠了火候。

比如第四个故事虽然有中国黑帮出现,但笔者却并没有看到创作者们对于中国社会文化或是对于中国暴力团体生态的认真考察。

作品虽然请来国人声优配音,但所展现的依旧是日本人眼中中国的刻板印象,正如若风在上文中所指出的——作品中的角色明明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肤色发色,但每个角色一言一行却都像是日本人。

游民圈子

游民圈子

《大欺诈师》中的“中国黑帮”与电视剧《征服》中的“黑社会”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能全怪创作者不走心,对于一个在原生环境中浸淫的人来说,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不同本身已经十分困难,想要将这种不同很好的展现出来,又要在展现差异的同时引起观众的普遍共鸣就更加困难了。若风所指的“割裂”,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经验比不上野心的无力感。

结语

不同观众观看同一部作品往往观感不同。本文基于若风对于《大欺诈师》的评价,进行了一些补充和自己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网飞等国际化流媒体的发展,日本动画拥有了更多直接面对海外观众的机会。但是,机会往往伴随着挑战,为了迎合他国观众的需要,很多创作者都在努力让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更“国际化”,比如增加外国角色、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国外、启用外国声优等等。

在《大欺诈师》之前,新版《攻壳机动队》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无论是《大欺诈师》还是《攻壳机动队》,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只能说,对于日本的创作者们来说,想要在不重复好莱坞和迪士尼的套路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能够为不同人群观众所接受的套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游民圈子

《攻壳机动队SAC 2045》中的黑人(酱油)角色

不过笔者看来,日本的创作者们也并不一定非得急于在作品中加入“国际元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许此时回归初心,摒弃对“国际化”的追求,化繁为简地讲述一个只属于日本的故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修改于 2020-10-22 09:03
[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百家争鸣

深度好文,独到观点,全都在这里~

前往圈子

游民星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