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完了《哥斯拉:怪兽之王》的点映后意犹未尽,这次相比较第一部来说水准高了不是一点半点,于是乎在回家的地铁上就定了二刷的票,到家后便写了一篇长文并带点科普性质的影评发了圈子(影评可以从我的个人空间看到),游民老哥们也纷纷评论了,其中有些老哥对于我摄屏这件事的争议很大,在这里我再一次说明一下,我摄屏这件事确实做得不文明,谢谢老哥们的批评指正,我下次不会在发生这种情况了,还有位老哥建议我搞一个多图科普,我想了想,觉得也可以趁此机会跟大家安利一下这个世界荧幕史上最长盛不衰同时也是最经典的怪兽形象,也能让大家在观看即将于5月31日上映的《哥斯拉:怪兽之王》时有更好的观影体验,不至于一头雾水。但是由于关于哥斯拉的历史实在是太多了,一次性根本讲不完,所以我决定分几期来讲解,从32部哥斯拉的系列电影中挑选几部重要的电影讲一讲。本期我们将讲解的是哥斯拉的起源还有国内观众最熟悉的三部哥斯拉电影。分别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1998年拍的《酷斯拉》,日本东宝株式会社于2016年重启的《新.哥斯拉》还有美国华纳和传奇电影公司重启的2014年版《哥斯拉》,同时也是怪兽电影宇宙的开篇之作。
我们先来讲讲哥斯拉的起源。哥斯拉,日语是ゴジラ,英语为Godzilla,为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制作的怪兽电影系列,同时也是日本影史上最悠久,世界影史上公认最经典最有名的怪兽角色。最早的哥斯拉是一部受到美国《金刚》影响的怪兽电影,描述受到辐射污染的海域中出现一只身高达50米的恐龙型怪兽哥斯拉。哥斯拉后来成为日本类似电影、动画、漫画的怪兽原型,对于日本动漫作品的怪兽形象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哥斯拉“原子怪兽”的背景与成功多半被视为日本人对战争记忆,及对原子能爱恨交加的矛盾情绪的体会。但有部分特摄迷认为哥斯拉大量抄袭了1953年(哥斯拉上映的前一年)由法国导演Eugène Lourié拍摄的怪兽电影原子怪兽出现的创作元素,如因为核子试验而巨大化的太古恐龙(不过美国的原子怪兽是四脚爬行的),利用高压电网试图进行阻拦,以及最后以生化武器加以击败(虽然其规模与方式差异颇大)等情节上,两片确实颇有神似之处。哥斯拉的导演、编剧等人确实很有可能在创作当时参考了同为怪兽电影经典的“原子怪兽出现”(其实本片导演本多猪四郎与特效总监哥斯拉(创造者)圆谷英二(没错,他同时也是奥特曼的创作者)等人,都曾在访问中表示拍摄哥斯拉的动机是想做出不逊于同期美国特效电影的作品),但他们为日本怪兽电影订下的基调与哥斯拉的经典形象地位并不会因此而动摇。
哥斯拉从1954年首部电影诞生到现在,一共出了32部电影,但是这之中却有一个分界点,那就是04年,2004年的《哥斯拉 最后战役》上映后,东宝发表以后十年不再制作哥斯拉电影的宣言,并且拆卸众多哥斯拉电影所制作海洋场景的那个经典的泳池。所以一般把04年当成一个分界点,1954到2004年这50年间,东宝一共出了28部哥斯拉系列电影,也就是从1954年《哥斯拉》到2004年《哥斯拉 最后战役》结束。04年之后出的哥斯拉电影归为一类。
在初代也就是1954年的《哥斯拉》里,将哥斯拉描述成身高50米、恐怖、巨大的破坏者,哥斯拉以其巨大身躯与热线,仿佛只是为破坏而破坏般的蹂躏船只与城市;再加上制作群刻意在电影前半段不公开哥斯拉的真面目,仅以脚印、叫声、脚部的特写与受害者的惨叫声营造其悬疑性与神秘感,以及与第五福龙丸事件,二战原爆与冷战核竞赛等时事及历史事件的切合,使《哥斯拉》得到极大的回响与票房成功、哥斯拉“人类之敌”的反派形象也就成为哥斯拉早期几部作品的主要基调。这样的形象在哥斯拉问世十年左右时出现变化,作为系列性的娱乐电影,本片无可避免的开始导入社会上的流行与话题性事物,进而改变了哥斯拉银幕上的性格与形象。
由于五零年代末期摔角手力道山引起的摔角热潮、哥斯拉系列的第三作《金刚对哥吉拉》中哥斯拉与敌对怪兽日版金刚间的打斗场面混入了拟人化的摔角动作,十周年纪念作《三大怪兽 地球最大决战》里哥斯拉更进一步的拟人化,出现了与异种怪兽间以肢体语言及叫声沟通的剧情,并第一次出现“为保护地球(人类)而挺身对抗反派怪兽”的设定。至此,哥斯拉的反派形象已彻底消失、在接下来的几部系列电影中、哥斯拉在电影主剧情中打击恶势力支配的怪兽,俨然成为正义使者,同时更进一步加强了拟人化的人性刻划(如打败敌人后摆出时下流行的动作),此种转向最后在1967年的《哥斯拉的儿子 怪兽岛的决战》一片达到高潮─本片为哥斯拉创造了一只子兽迷你拉、哥斯拉除了在片中对抗巨大的异变昆虫外还充分展现了亲情。至20世纪六零年代末期,哥斯拉正义的“怪兽王”形象已牢不可破,此种形象与娱乐业生态环境的改变促使-哥斯拉电影再次作出转形:日本家用电视的普及对电影票房造成了明显的冲击,由原哥斯拉系列电影特效总监圆谷英二所监制的电视剧《奥特曼》(ULTRAMAN)也在儿童间掀起了对巨大变身英雄的崇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哥斯拉系列开始转变为儿童娱乐电影(会作这样的年龄层瞄准的着眼点在于父母必定会陪同儿童观影而增加票房,以及以玩具为主的周边产品的商业利益),在这些作品中,哥斯拉如同摔角冠军与奥特曼,与各式各样危害人类的怪兽展开激战,并加入许多各种取悦低年龄层观众的有趣情节。
1968-1975年间哥斯拉以差不多每年一部的速率推出此类儿童电影基调的系列作,其中虽也有《哥斯拉对黑多拉》这种以公害为议题且表现手法带有强烈实验风格的异色作,不过这段期间的主要风格仍是简单明快的剧情与豪快的打斗。然而,本时期的系列电影票房却出现了明显且持续的萎缩,造成哥斯拉声势下滑的原因不止于一端,电视特摄电视剧的挑战、石油危机造成的制作品质下降(譬如后期的几部哥斯拉电影为节省成本,均大幅减少了破坏都市的场面)与系列作本身创意的枯竭都是主因,种种的原因终于东宝公司决定在1975年的系列第十五作《机器哥斯拉的逆袭》后暂停系列电影的制作,此一决定也标志了日本1950-70年代怪兽特效电影黄金时代的结束。
1984年,在九年的沉寂后,东宝公司于哥斯拉诞生30周年时推出的《哥斯拉》使这只哥斯拉奇迹式的在大银幕复活,为了继续在高度发展后高层建筑林立的东京表现巨大感,哥斯拉的身高改为80米。借助电影特效的进步,与故事风格、形象重回成熟剧路线,哥斯拉的回归获得大成功,并开启了至1995年结束的第二次系列作热潮。本时期的哥斯拉舍弃了六零、七零年代的拟人化描述,而是重新定位为类似系列原点的破坏者角色,哥斯拉成为一种不可预测并令以先进科技自豪的现代人类感到压倒性无力感的活动天灾。在重新设计为略具钝重感而威严的外型的同时,对哥斯拉的描述也倾向于视为一种独特的巨大生物,有着特殊的习性:如1984年版《哥斯拉》中哥斯拉对候鸟的超低音频会有所共鸣,1993年的《哥斯拉 vs 机器哥斯拉》更将哥斯拉描述成一种以布谷鸟借巢方式繁殖的生物,种种具真实感的描写令此时期的哥斯拉形象颇受好评,而本时期哥斯拉以核能放射线为食,为觅食而袭击核动力潜艇与核电厂,最后也因体内不正常的核聚变反应而失控死亡(1995年《哥斯拉 vs 戴斯特洛伊亚》)的剧情走向,也明显隐含有对人类文明的反思。日本方面原本欲以1995年《哥斯拉 vs 戴斯特洛伊亚》一片末尾的哥斯拉之死作为系列电影的完结,但由于1998年美版《哥斯拉(吉拉)》(Godzilla,台湾片名译为酷斯拉,后来因不被认可为哥斯拉,故该出场怪兽改名为吉拉(Zilla),不过,电影并未改片名)无法令日本人接受,加上在哥斯拉系列结束时重制的另一经典怪兽系列卡美拉三部曲获得大成功的影响及影迷的期盼、哥斯拉系列终于在1999年二次复活;在以《哥斯拉2000:千禧年》为首而以《哥斯拉最后战役》作结的六部作品中、哥斯拉的风格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八零、九零年代的经典形象,但比前一系列期更加强调与系列第一集故事关联性的特征,使本期各别作品的哥斯拉拥有复杂各异的象征意义─惩罚人类文明的天谴、过往的亡灵,对人类某种过于先进(或违反自然)的科技显示出愤怒的巨灵,或人类面对无力克服危机时不得不认同的最强生物。可惜的是,这些大胆的尝试未能使哥斯拉系列电影在好莱坞特效电影挂帅的今日获得如过往亮眼的成绩,东宝也在公开《哥斯拉最后战役》的同时宣布五年到十年─甚至永久性的─不再拍摄哥斯拉系列电影。
但在时序步入2010年代的现在,哥斯拉又再度成为电影界的宠儿─它举世闻名的巨兽形象提供了好莱坞电脑特效奇观电影绝佳的发挥空间与系列电影特有的票房保证优势,2009年,美国传奇影业再次取得了哥斯拉的拍摄权利,与华纳兄弟合作拍摄了全新的美版哥斯拉电影并于2014年上映。较之饱受爱好者非议的1998年版,片中的哥斯拉在拥有更贴进日本原始设定的外型与背景(如同样有着在1950年代与人类初次发生冲突的过去)的同时赋予了更具富说服力的新诠释,哥斯拉成为立于远古奇特的高放射性生态链顶端、因死敌穆拖的复活而苏醒的巨大生物。这个获得全球票房与口碑双重成功的改编亦重新燃起了母公司东宝对哥斯拉的热情,而于2016年推出了全新的日本哥斯拉电影《新•哥斯拉》,并首度以全CG的方式沉重地描述了一段真实日本面对哥斯拉出现时陷入混乱的故事。如今,随着传奇影业正式地预告美版哥斯拉将拥有自己的三部曲电影以及与另一经典怪兽金刚共用的世界观,再一次成为了全球影坛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名字之一的哥斯拉也将继续在萤光幕上纵横睥睨下去,这也是万千哥斯拉的粉丝所期待的结果。
关于哥斯拉的起源和这几十年来的形象转变咱就说到这,接下来我们讲一讲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但也是被哥总粉最为诟病甚至东宝官方都一度不承认的作品,那就是由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于1998年上映的美国第一次翻拍的《酷斯拉》。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参与演出者有马修柏德利、让雷诺、玛莉亚皮提罗、汉克阿扎里亚、麦可乐纳、凯文杜恩等。
美国的哥伦比亚影业在1992年向日本东宝取得拍摄哥斯拉电影的授权,原本预计在1994年即完成拍摄并上映,但几经波折最后在1998年上映,在导演的要求下,哥斯拉的造型经过重新设计,目的是要让它能够行动敏捷,然而电影上映后,这只改良的哥斯拉并不受到传统怪兽电影影迷的喜爱;另外由于台湾的片名译为“酷斯拉”,影迷也以此称呼美国版电影中的怪兽,作为和日本版的区别。
许多影迷认为,日本版的哥斯拉受到二战原子弹轰炸以及第五福龙丸事件的影响,充满着反战、反核的意味,然而哥斯拉本身更是代表着大自然对人类的反扑。美国电影版《酷斯拉》中,人类用各式各样的战争武器对抗美国版《酷斯拉》,并且成功毁灭了这头巨兽,加上本片中造型宛如一只巨型蜥蜴,甚至还会下蛋生产,实与影迷心目中的无敌怪兽形象不符,因此死忠的影迷们并不承认这只美国版《酷斯拉》跟哥斯拉有任何关联。以至于后来东宝也在之后自己出的两部电影里官方玩梗:在2001年的电影《哥斯拉•摩斯拉•王者基多拉 大怪兽总攻击》中,主角立花准将在会议中提到美国遭到怪兽攻击,台下另一个军人说:“美国人认为攻击纽约的是-ゴジラ-,但日本科学家对此说法存疑。”但是这些其实已经得到证实攻击纽约的并不是哥斯拉,而是哥斯拉,它是另外一个故事的主角,日本科学家当时的质疑其实是在想说哥斯拉不曾去过美国,那是因为美国那边其实还有另外一只名为哥斯拉。在2004年的电影《哥斯拉 最后战役》中出现了这只酷斯拉,它是X星人所控制的地球怪兽,被派去攻击澳洲的悉尼,却在数秒钟之内就被哥斯拉击倒,看到被秒的酷斯拉,X星人吐槽说果然吃鱼的都不靠谱(在1998年的《酷斯拉》里,酷斯拉特别喜欢吃鱼,后来军方就是用十几吨鱼把它从地下引了出来)。
导致美国版《酷斯拉》与日本版哥斯拉(ゴジラ )传统形象及影迷期待间巨大落差之原因,有如下说法:据说在开拍之初,日本新力公司(电影公司的股东)曾交予制作人员一本备忘录,其中巨细靡遗的对哥斯拉(ゴジラ )的造型与演出方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以防对本片出现对这只日本国宝怪兽的丑化(传闻该备忘录详细到连哥斯拉的脚趾数都加以限制)。但本片的编剧与导演却在拿到备忘录的当天就把备忘录"搞丢"了,且忘了备忘录的存在,而开始天马行空的重新设计哥斯拉。时代杂志(TIME)在电影上映时出刊的杂志中刊登此一传闻,但美式恶趣味风格强烈的本传闻也可能仅是记者的笑话。本片对日本哥斯拉形象的唯一保存是哥斯拉的叫声,其独特的吼叫声,在制作人员尝试过所有方式都无法超越的情况下沿用,所以才有这个哥斯拉的黑历史。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当初导演的选择,当初哥伦比亚影业曾经想从詹姆斯•卡梅隆、蒂姆•波顿、乔•庄斯顿、保罗•范霍文和简•德•邦特中选择一位导演此片,可最终还是选择了罗兰艾默里奇,这位导演过《独立日》、《2012》和《后天》的灾难片大师,这让我想到了隔壁福克斯家的“异形”系列,异形四部曲接连用了四位大师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异形之父);詹姆斯卡梅隆(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大卫芬奇(七宗罪,社交网络,拳击俱乐部);皮埃尔热内(天使爱美丽),果然这种经典的怪物都需要有大师级的导演执导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说完了扑街的98版哥斯拉,再来说说14年美国的第二次翻拍,也是接下来的华纳和传奇影业的重头戏,怪兽电影宇宙的开篇之作,14版《哥斯拉》。该部作品是由一部由英国导演加雷斯•爱德华执导,是“哥斯拉系列”的重启、以及美国拍摄的第二部哥斯拉的影片,上一部同名影片当然就是我们刚刚说过的那部扑街98版。由亚伦•强森、伊丽莎白•奥尔森、渡边谦、茱丽叶•毕诺许、莎莉•霍金斯、大卫•史崔森及布莱恩•科兰斯顿主演。这部电影的导演乍一看并没有什么印象,但他还执导过一部很出名的电影,就是迪斯尼和卢卡斯影业出品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这么一说大家应该都能想起来,毕竟里面有姜文和甄子丹。
扯得有点远,言归正传。这部电影虽然槽点也很多(剧情拖沓臃肿,哥斯拉出场时间很少),但大体上确实是像昭和版的哥斯拉靠拢,导演确实下了一番苦工。而且这部电影的制作也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前期的筹备过程中,编剧和制片人退出了制作团队,在选角的时候,超人的扮演者亨利卡维尔作为主演最终因为一些原因也没有参演。后来曝光初代演员宝田明将客串演出,宝田的演出“与原版《哥斯拉》具有象征性联结此次的作品,但最后成片上映后,却并没有宝田明的身影,后来导演接受“商业内幕”专访且亲口证实:“初代男主角宝田明的所有客串镜头都被剪光,最主要是因为电影片长的考量。”
和98年那版一样,美国军方大力支持了此片,美国海军为本片贡献了三架美国海军航母:卡尔文森号、尼米兹号和罗纳德•里根号,同时美军在本片中担任第三方技术顾问。曾参与1998年版电影拍摄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因片中出现海军人员而拒绝审核剧本(果然二等人和四等人还是积怨颇深啊)。影片的军事技术顾问之一詹姆斯•德福少校,把泰勒-约翰逊送到了迷你训练营,以“确保他有良好的军事技能”。杰维尔亦帮助特技演员进行高海拔低空跳伞训练。这部电影像原版致敬的细节也不少,比如渡边谦饰演的芹泽博士,54年原版的男主也是芹泽博士,哥斯拉最后大战穆拖的一些画面也致敬了昭和版的一些画面,总体上来讲,这部翻拍的哥斯拉给怪兽电影宇宙打响了头炮,也给之后的《金刚:骷髅岛》和《哥斯拉:怪兽之王》奠定了基础,比起98版,还是很不错的。
关于日本16年上映的《新.哥斯拉》其实很有意思。2013年1月,东宝已先行秘密找到“痞子”庵野秀明规划新的哥斯拉电影,同年6月初步剧本架构规划完成。
作为54版《哥斯拉》的精神继承之作,《新哥斯拉》是1954年以来最严肃的哥斯拉电影,而如果抛去第一部电影的新奇感,这甚至有可能是最好的哥斯拉电影。在电影中,哥斯拉是多年恐惧、仇恨和战争的象征和表现。诞生于核废料并以惊人速度成长的哥斯拉对日本进行着毁灭性打击,其本质上却是一直在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京大轰炸和两颗原子弹。然而和以往的怪兽电影,甚至是绝大多数灾难电影都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电影的结尾,以日本政府官员为代表的整个世界开始意识到,他们将不得不学会与哥斯拉一起生活,而不是摧毁它。
这就是东宝连同樋口真嗣和庵野秀明为整个新•哥斯拉世界带来的最大价值和意义。不再是人定胜天击败恐惧,而是需要学会与核能和平共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这颗星球上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存在、威胁和阴影。《新哥斯拉》不仅仅是一部怪兽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接受存在于我们现实世界的恐惧的电影。整部电影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到强烈的不适,强迫他们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正视身边的恐怖和威胁,而不是盲目自大和自掘坟墓。
如前所述,《新哥斯拉》的视觉效果很好地融合了结合了动画技法、特摄手法、现代CG和现场特效,以颇高的水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体验。新版哥斯拉的外表一直是大量争议和讨论的主题,但作为首个完全由CG打造,而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哥斯拉来说,刻意追求的复古和不自然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这种不自然的特征,使其在真实意义上更接近于怪物,而非异形怪物天使心。《新哥斯拉》剥夺了其智力、情感或意识的表现,使其在恐怖效果上更具表现力。这一版本的哥斯拉以一种缓慢但具有破坏性的步伐践踏整个城市,同时始终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当它遭到恶意攻击时,又能演变出一整套致命的防御系统。整体来讲,《新哥斯拉》要远比2014年的美版《哥斯拉》更大,更丑陋,也更具破坏性。
或者换一种说法,加里斯•爱德华兹的《哥斯拉》只能算是个海外同人作,《新哥斯拉》才是完全继承了60年前的精神与意志的直系后代。从开场复古的东宝LOGO到片尾经典哥斯拉的主题曲,《新哥斯拉》是一部充满了力度与惊喜的优良制作。《新哥斯拉》不仅回到了过去追本溯源,不仅用现代的舞台取而代之,同时令其焕发出了强大到令人恐惧的生命力。哥斯拉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套怪物电影,更不是什么英雄——它只是一个怪物造型的、对人类社会的辛辣讽刺。《新哥斯拉》遵循了在漫长的60多年中丢掉的原始精神,虽然全片对白吃重,有时甚至没有多大意义,虽然整部电影的结尾有点反高潮,但这并不能阻碍其成为一部充满隐喻而又令人满足的灾难史诗。樋口真嗣和庵野秀明不仅满足于毁灭级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起奉上了紧张压抑的政治戏剧。《新哥斯拉》迎来了哥斯拉的新时代。这不是完美的哥斯拉电影,但它已经准备好提出一些大问题,也准备好向观众索取他们深思熟虑的答案。在这个意义上,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都将是最有价值的哥斯拉电影之一。
好了,这次讲了哥斯拉的起源和三部国内观众最熟悉的哥斯拉电影,下期我会讲一讲东宝28部哥斯拉作品中最经典的那几部,谢谢大家阅读,我们下期见。